10月1日, 2014 3,787 次查看次
第四章:东大画卷
东大历史记忆
东北大学原北陵校址校门
在2001年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名册中,有四所高校名列其中,东北大学原北陵校址就是这四所高校之一,另三所高校分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东北大学原北陵校址是现在的辽宁省人民政府、辽宁省军区所在地,其建筑以中西合璧为特色,分为左中右三列,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至今仍保存完好。理工大 楼、汉卿南楼、汉卿北楼、校长办公楼、图书馆等建筑经受住了岁月的洗礼,记录着这块黑土地上孕育的一流学府昔日的繁盛与辉煌。
东北大学第一枚校章印样
1923 年4月19日,东北大学的主管机关——奉天省长公署,向东北大学颁发木质篆文校章一颗,即“东北大学之章”。
王永江(1872—1927年):字岷源,汉族。
辽宁金州人,清末贡生,1922年起任奉天省代省长,他积极主张创办东北大学。1922年兼任东北大学(筹备中)校长后,不惜重金广招人才;从严治校, 主张“知行合一”,购买先进设备等,为把东北大学建设成为全国一流高等学府奠定了基础。1927年11月病故。
校长办公楼
该楼属于东北大学原北陵校址的第二批工程建筑,由广升建筑公司总办,砖混结构,共两层,高级水泥罩面,建筑面积1417平方米。建筑特点:克林新式柱 头,外部造型优美,内部装饰高雅。1929年3月1日建成并开始使用。其一层为理工学院各部办公室;其上层为校长办公室。
汉卿会堂张学良塑像
在东北大学80华诞前夕,为了表达对张学良老校长的思念与敬仰,东北大学兴建了一座以张学良的字命名的建筑——汉卿会堂。会堂由梁思成的学生、著名设计 师袁镔设计,外观极富特色,为灰白色圆形建筑,圆形的屋顶西高东低,凝视着海峡东岸,企盼着世纪老人的归来和两岸的团结与统一。建筑的周围掩映着苍松翠柏,更显其别具一格,庄重肃穆。这是一座集人物纪念、校史展览、会议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建筑。走进汉卿会堂,迎面矗立着张学良的铜像。
张学良接受东北大学名誉校长的聘书
张学良为东大题写的“教育英才”手迹
1993年3月8日,国家教委正式批文,批准东北工学院复名为东北大学。这是东北大学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新老东北大学终于有了穿越时空的呼应。1993 年4月,张捷迁老先生代表东北大学的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的东大校友,赴台北向张学良老校长呈送了关于聘请老校长出任东北大学名誉校长和名誉董事长的聘书。张学良,这位为爱国、统一付出了人生的沉重代价的老人接到聘书后,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他还特意拿出他的放大镜,逐字逐句地阅读了一番,愉快地接受了 聘书,并欣然地再次挥毫为我们学校题词:“教育英才”“东北大学七十周年纪念”。
东北大学复名庆典
1993年4月22日,春风送暖,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辽宁省体育馆内布置得庄严喜庆,东北大学复名庆典在这里举行。当红绸从新校牌左右两侧徐徐揭起时,以张学良先生亲笔手迹镌刻的东北大学四个大字显露出来,会场上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骄傲与自豪,鼓舞与振奋,如排排热浪在东大人的心中涌起。
一二九运动中,东北大学学子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
东北大学总校校门
1931年9月18日,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沈阳城,东北大学师生们被迫离开家乡,告别新开河畔美丽的校园,踏上了长达15年的流亡之路……
国立东北大学三台时期校门(都江堰市档案局赠)
1938年春,日军西犯,潼关戒严,与1935年的华北一样,此时的西安也已经无法安放一张平静的书桌。国立东北大学不得不踏上内迁途中的最后一站也是驻留时间最久的一站:四川省三台县。
彭达雕塑
20世纪50年代初,学校仍在铁西校园办公,尚未搬到今日所在的南湖校区。1952年6月,学校合作社出纳员于黎娟由铁西银行携公款归来,被持枪匪徒尾 随抢劫。当于黎娟快到学校时,凶恶的歹徒抽出尖刀,狠狠地朝于黎娟身上刺去。于黎娟手臂中了一刀,鲜血直流,仍顽强地与歹徒搏斗。匪徒又向她肩部打了一枪,但仍未能抢走她死死抱住的钱袋子。此时,刚好路过这里的建筑学系二年级学生彭达闻声赶到,奋不顾身与匪徒展开殊死搏斗。穷凶极恶的匪徒向彭达连击两 枪,两枪皆中彭达胸膛。身负重伤的彭达仍紧紧抓住匪徒不放。随后赶来的警卫人员一拥而上将匪徒抓获,但彭达同学却壮烈牺牲。7月,彭达被追授为烈士。“彭 达烈士的牺牲,是党的光荣、祖国的光荣,是我们沈阳市的光荣,是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好榜样。”为了使后人铭记他的先进事迹,东大人在新建的南湖校园里为他 塑像纪念,这也是东北大学南湖校区的第一座纪念塑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颁发给丛德滋家属的00001号烈属证
丛德滋,1933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史地专修科,曾任张学良机要秘书。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丛德滋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创办了《西北响导》和《西京民报》,大力宣传抗战和党的政策。“西安事变”后,丛德滋任抗日联军西北军事委员会宣传委员和《解放日报》总编辑,积极宣传“停止内战,一致 抗日”的主张。1940年,丛德滋打入国民党第八战区政治部,从事隐蔽战线的工作,为党搜集了大量的情报。1941年1月,丛德滋被逮捕,敌人对他使用了 各种手段,威逼利诱,严刑拷打,都没能使他屈服。1942年4月,丛德滋在狱中壮烈牺牲,时年32岁。
东北大学学生走在请愿游行队伍最前列
一二九运动中的宋黎
12月9日清晨早餐时间,东北大学全体学生大会在总校大餐厅召开,到会的三百多名爱国学生群情激奋,一致表示:完全拥护学联的决定,坚决参加请愿游行。学生大会还当场推举有实际斗争经验的宋黎为东北大学请愿队伍总指挥。在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校学生被军警阻隔在城外的情况下,东北大学作为游行队伍西路纵 队的唯一主力,高举大旗,冲出被军警包围的校门,走上西直门大街。
刘长春(1909—1983),辽宁大连人,中国第一位参加奥运比赛项目的运动员
1929年5月刘长春代表东北大学参加第十四届华北运动会,取得了百米、二百米、四百米三项第一,并创下了三项全国的新纪录。张校长得知喜讯后,勉励他说:“不仅要与国人抗衡,还要敢和外国人争雄”。1929年10月,刘长春参加中、日、德三国运动员田径邀请赛,虽然在百米、二百米比赛中仅得第二,但他的一百米成绩是10秒8,与第一的德国运动员相差仅半步;他的二百米成绩是21秒7,是当时远东地区的最好成绩。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登上远东短跑王的宝座。 1930年,刘长春在第四届全国运动会上,再创百米10秒7的全国最高纪录,并将这个纪录保持了25年之久。刘长春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体育新闻人物。
梁思成、林徽因照片
梁思成,男,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祖籍广东新会,梁启超的长子。1912年11月6日, 梁思成随父母从日本回国,先住在天津,后到北京,曾在北京汇文学校及崇德高小读书。由于书香世家的熏陶及其父的影响,梁思成学习特别刻苦认真,学业一贯优秀,而且爱好体育,擅长音乐和美术。梁思成十分热爱祖国,时刻关心国家安危,1919年“五四”运动中,他是清华的学生领袖之一,被同学们称为“一个有政 治头脑的艺术家”。
林徽因,女,1904年6月10日出生于杭州,祖籍福建闽县(今福州市)。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是段祺瑞政府的司法总长,林徽因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教,1912年随祖父从杭州迁居到上海,进入爱国小学读书。1920年3月,林徽因随父亲赴欧洲考察,游历了法国、瑞典、意大利、德国和比利时,9月到达英国伦敦,随即进入英国圣玛丽学院学习。在学院里,林徽因接受了更多的欧化教育,认识了许多社会名流,增长了不少见识。1921年10月14日,林徽因随 父亲回国。
第二枚校徽
图为东北大学于1929年开始使用的第二枚校徽。1928年8月16日,张学良将军兼任东北大学校长。1929年,张学良设奖征集东北大学新校徽图案。 林徽因教授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在众多的设计作品中,以其象征东北地理特色及其气魄的长白山和黑龙江而中选,并获奖金400银元。这枚校徽为圆形,其内有一个中心圆,里面书有“知行合一”四个字;在中心圆外之上半部是一个环形半圆,正中有八卦中艮卦符号,它的两边各有两字,组成“东北大学”校名;在中心 圆外之下方是白山黑水图案,图案两侧绘有两个动物的图形,左侧是熊,右侧是狼,警示时局险恶,熊狼环伺。寓意东北大学要肩负起保卫、开发、建设祖国的东北和警惕帝国主义侵略的神圣使命。